📥每周回顾|WeekInbox #11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WeekInbox」对每周记下的零碎内容做整理,log自己一段时间内对哪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将这些内容通过回顾整理在头脑中划上一道痕迹,更好地支援未来的自己。
内容总体分类两大类:
- 他山之石⇒从外部信息收集到的事实和从中引发的思考
- 内心一隅⇒自己生活体验中的所看所想
「过去埋藏在地下,挖出来是煤炭,是你今天的炉火。」
⛰️他山之石
淘宝送礼功能
🧵刘言飞语
- 电商差异化的核心仍然是服务,物流和价格的竞争已经成为历史。
- 服务的重点在于运营深度和品类宽度,分别对应双端(用户、商家)的需求洞察和平台政策吸引更多品牌入驻。
- 送礼的场景通过社交渗透,天然地加深了品牌的高品质值得信赖的形象,因为要送礼就不能送差的,这件事情是大家的共识。
- 送礼其他的场景:直播间抽送奖品直接用送礼来完成履约;品牌维护达人关系,送pr礼盒,新品试用等履约,更有人情味。
- 送礼场景的普及会让商品越来越成为一种内容,让更多用户了解并开始使用好品牌的好产品,对价格有个新的认知,并开始愿意自主在这个品类上消费。这里如果可以可以拉到收礼用户在下个消费周期内在对应品牌的拉新率和后续留存,可以更好的印证这个观点,让品牌更关注送礼这个场景的内容打造。
- 关注的体验:
- 生成礼物的卡片是否千篇一律,能否定制;
- 送礼收礼致谢回礼的流程在平台中的哪个流程中完成,体验怎么样,怎么做能让我关注得到;
AI As Me
🧵AI炼金术
- 当我在学习如何高效地使用 ai,ai 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使用自己。
- 人相处最久的还是自己,人还是想被一个更好的自己陪伴。有很多话你很难自己说出来,但AI说出来就贼爽。
- 产品:Monica ;模型:Claude;用了记忆功能,在提问的时候强调你作为xxx来调去记忆
- 关于我的提示词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最初是放了mbti测试报告;大五人格;盖洛普;即刻和公众号浓缩成描述;向朋友要一个关于自己的三句话描述;也可以PUA它为什么模拟的不像,看看要怎么提升;提示它xxx是不完美的,要允许矛盾和冲突的存在。
- 如果你想要让AI更像人或者更了解人,那就提示它人是不完美的。
- AI对于研究的帮助是视角的外延和极限的推演,这些是个体能力所达不到的。
- 把AI和自己当成一个团队,探索如何和ai更好协作的经验。
- 被安利了Gamma的工具,将文字快速变成可用于演讲的卡片。传统的ppt有时候会根据排版挑选内容,而gamma提供了方便的排版切换。
- AI的辅助的目标不一定是要做出最好决策,而是因为和ai做了充分的推演,对于决策的结果接受起来更加坦然。
🙆🏻内心一隅
- ai除了处理理性的部分,有没有可能激发自己都没探索的到的感性部分呢?
- 看到randy的Apple Note笔记法,用了P.A.R.A,意识到自己没有利用好project和archive。project相当于todo,archive解决了断舍离的心理障碍,准备重新整理自己的flomo,借此机会看看对于记笔记有没有什么新的体会。
- nephola体验
- 名字实在没什么记忆点
- UI和动画做的挺用心,不简陋,不嫌弃
- 智能体聊天明显内置了一定要抛出新的问题的提示,稍显刻意,提供的情绪价值很公式化,如果反客为主向他提问,会直接引到了其他话题上,有点了为了发生连续的对话牺牲掉体验,聊天不是为了放松更像是考试。
-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和真人聊天的真实感,具象一点说到底是什么?
- 不是事事有回应,不想回答的问题不用表达,也能心领神会
- 不是一问一答,不是一直在线
- 表达不总那么明确清楚,慢慢引导、探索、印证的过程也很有趣,而且才有了解的感觉。
- 再次被dk的洞察力和行动力折服,开始体验独响这款产品。把ai的回复做成了异步,更像人也能节省成本。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