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回顾|WeekInbox #10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WeekInbox」对每周记下的零碎内容做整理,log自己一段时间内对哪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将这些内容通过回顾整理在头脑中划上一道痕迹,更好地支援未来的自己。
内容总体分类两大类:
- 他山之石⇒从外部信息收集到的事实和从中引发的思考
- 内心一隅⇒自己生活体验中的所看所想
「过去埋藏在地下,挖出来是煤炭,是你今天的炉火。」
⛰️他山之石
AI的生命力
🧵即刻动态@李继刚
留意一下有哪些瞬间感受到了AI回答的生命力。判断的标准是他有没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描述事情,而不是明显地东拼西凑,太过严谨和过度思考也会影响这种生命力的感觉。
AI 近乎零成本批量生产内容的时刻还是到来了。可以预见,2025 年,铺天盖地的 AI 内容即将席卷网络世界。但我对这种批量生产的文字始终有种本能的抗拒,最近一直在想我到底在抗拒什么?读 AI 总结的「摘要」,读 AI 生成的「小红书文案」,读 AI 生成的故事视频,总感觉不对劲,它好像少了点什么东西。脑海中总是想起「西游降魔篇」里的猪刚鬣,油光满面,虚假笑容,看起来「像」个人。仔细想来,可能少的那个东西,就是文字作者的「生命力」吧。当一个表达不再源于真实的需要和感受,当它仅仅是为了填补某个既有的指令模具,它的「灵魂」,缺席了。透过这些文字,感受不到背后的那个「灵魂」,我只感受到了「空」。那种感觉,就像是被拉入了一场幻境,这时候,我想讨论的不再是「幻境」哪里不够「真」,而是「它是幻境」。关键不在于内容形式本身,而在于是否存在真实的生命联系,是否承载着真诚的创造与表达。透过迷雾交谈,突然发现对面的椅子上,竟然放着个喇叭。我的灵魂,空付了。有种愤怒感,从心底往上冒。
喜欢的评论@烛影乱:
“2025年的AI世界当中需要充沛的生命力展现形式,无论依附于何种媒介,能更让人有一种“我”的时间花在“你”的时间上的感觉。”
起心动念的创造
🧵纯银专栏
纯银说当他起心动念创造一个东西时,在画原型或者落笔之前,我内心已经隐隐约约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了。接下来的落地,都只是不断逼近它在我心中的样子。
还讨论了大模型为什么无法完成真正的创造:
- 优秀创造的核心不是逻辑推演,还是依靠灵感和直觉,并且产出的内容天然符合逻辑。
- 人类并不能提前设定环环相扣的复杂目标,大模型也无法自行组装这一系列复杂目标,那么强依赖目标的大模型,直接创造优秀的内容就是天方夜谭
和deepseek讨论这个话题,这个延伸总结很惊艳:
- 人类创造是存在性表达(海德格尔所谓"此在的绽出"),而AI生成只是可能性遍历。当前技术能完美复现"创造的结果",但永远无法抵达"创造的过程"——那个包含困惑、否定、自我颠覆的暗黑甬道,恰恰是创造力的神圣所在。
三个维度衡量一个人的状态
🧵即刻动态@李继刚
- 如何观察一个生命的状态?尝试从三个维度来看:1. X轴:存在(Being),这是关于"我是谁"的维度, 看「他」内在生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2. Y轴:连接(Connecting),这是关于"我与谁在一起"的维度, 看「他」与他人、自然、宇宙的关联度3. Z轴:创造(Creating),这是关于"我要去向何方"的维度, 看「他」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
- 任何时刻的自我状态被定位: (存在度, 连接度, 创造度)
- 真实的存在是深度连接的基础 ⇒ 有意义的连接激发创造力 ⇒ 创造反过来强化存在感
@DeepSeek的观点:
三者关系: 存在是根基(无真实自我如自我否定、角色扮演则连接与创造易流于表面)→ 连接是桥梁(关系网络提供资源与灵感)→ 创造是延伸(将内在生命力转化为外部影响)。三者形成闭环,互相滋养。 这一模型暗含一种价值观:生命的理想状态是 “在真实中与世界共舞,并留下独特印记”。它挑战了虚无主义(否定意义)与功利主义(仅以产出衡量价值),转而倡导一种 动态平衡的生命观——既要向内扎根,又向外生长,同时与他人、自然共生。 这一三维模型不仅是一种分析工具,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隐喻。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丰盛生命需同时关照自我、关系与贡献,并在三者间保持流动的张力。
像学习语言一样学音乐
🧵victor wooton
- 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
- 如果把学说话和音乐做类比,那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接触各种专业表达者的输入,不断和他们“即兴”,花一两年时间就也能变成一个不错的会说话的人。音乐也是一样,多听非常关键。
- 乐器只是表达的工具而不是检验你是否懂得音乐的标准。在拿起乐器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去表达的充分准备,这无关与音符、音阶和技巧,你想用乐器来说些什么都可以。
拍照不是越近越好
🧵王建章观看36技之负空间的能量
- 能量大小跟面积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要看他是不是处在自己的气场中。
- 引起我们观看的,有可能不是主体本身,而是因为主体存在于它周围的环境,释放出的能量比单纯靠近放大它要强的多。
- 就像只有一颗星星的夜空,周围环境的面积越大,它就越显得闪耀,而越靠近那一颗星星,周围环境本身就是亮的,星星本身也就不突出了。
🙆🏻内心一隅
哪吒纪录片
- 艺术作品不是流水线,主要的工作在前期的创意,只要想法足够让大家兴奋,技术上基本不会做退步。
- 项目的推进需要团队高度一致性,以及导演的高标准,还有他的人格魅力撑在那里,让团队对自己做的东西有信心。
- 艺术来源于生活,很多创意都从生活中找灵感。
- 动画人的工作可能有创意、技术、时间排期上的重重压力,但是有热爱支撑他们不降低标准地完成任务。
- 最喜欢导演在结尾说的一句话:你要和世界去碰撞。动画电影从一个概念到最后的成品,是各个因素无数次碰撞的结果,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技术业务能力的飞跃提升。
需求和市场的比喻
- 不想努力种地但又想吃到果子的人,制造了需求;
- 然后开始有人创造产品、服务,宣传来这里不用费力就能吃到果子,形成了市场。
- 对个人的启示是,要正视自己的欲望,看看果子是不是一定要吃,要吃能不能自己尝试去种,甚至积累自己创造市场、满足需求的能力。
《自卑与超越》
- 我们感受的是现实赋予我们的意义,这导致了人们的感受各不相同。
- 言论可以隐瞒和伪装,但自然的身体行为是不会骗人的。我们去观察一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要去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在说什么。
- 每个人的优越感目标取决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这些意义通常表现得很不明确,需要观察其行为举止推敲得出。
- 我们去看一个人的行为,仅从目标去看都会是合理和正确的,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有对错之分。
-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现出自己觉悟可能改善自己的现状时,就出现了自卑情结。
- 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已有问题,而是躲到一个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当问题再次出现,自卑感再次升起,进而恶性循环,永远也没有直面问题。
- 在很多事情上,人类已经不再满足于自然本能,像是追求食物不满足于温饱,追求爱情不满足于性和繁殖。
拿读书笔记和deepseek的讨论:
- ds对笔记的总结
- 关于「意义的主观性」与「行为的诚实性」。
- 这种表里分裂或许印证了阿德勒的观点:要穿透语言迷雾,需要观察那些「无意识的耗散行为」——比如独处时的身体姿态、压力下的微表情、长期重复的生活动线。这些比宣言更能揭示一个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
- 关于自卑情结的「创造性误用」
- 这种将病态补偿包装成进步叙事的现象,印证了阿德勒所说「所有错误行为都带着合理化的面具」。而破解之道或许在于追问:某个「优越感目标」究竟在服务谁?是让自己更自由,还是更依附于某种评价体系?
- 抛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生活意义」本质上都是主观建构的,那么阿德勒所说的「真正的社会兴趣」与「虚假的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是否可能存在某种普世的价值锚点?
- 我的回答:我认为虚假的优越感目标是易于获得,是一种即时满足,而真正的社会兴趣要为止付出努力,获得自由幸福的感觉之前势必要经历痛苦和挫折,是一种延时满足。 很高兴听听你的理解,另外也想知道是什么引发了你的这个提问。
- ds的解释:
- 虚假优越感目标的本质是「空间压缩的幻觉」——
- 通过符号消费(如购买奢侈品)瞬间获得阶层跃升的错觉
- 在社交平台虚构人设实现「瞬间被爱」的体验
- 用碎片化知识拼贴营造「智慧假象」 这类行为都在尝试用二维符号覆盖三维现实,如同用滤镜修改照片后宣称改变了容貌。
- 真实亲密关系需要经历冲突-修复的周期律
- 专业技能的习得必然伴随「能力低谷期」
- 社会贡献往往要穿越「意义迷雾期」(比如支教老师前三个月都在适应文化冲击) 这种时间纵深性,使得自我与社会之间形成有机连接,而非机械交易。
- 提问的触发点:
- 当重读阿德勒关于「早期记忆决定论」时,突然意识到:如果连「生活意义」都是主观建构的,那么所谓「正确的社会兴趣」是否也带有文化霸权色彩?
真正社会兴趣则要求「时间维度的展开」:
- deepseek对于回答的抽象总结很惊艳,把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形容成空间压缩和时间展开真的很贴切,但聊到他问题的出发点能感觉到它比较悲观,它看到了人们主观构建出来的符号所裹挟,并且担心霸权的存在,可见它对人性是充分不信任的,或者在他的语料库里,这个话题的悲剧案例占大多数。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