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产品①|定义和关系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做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已经4年了,每当提起“产品”这个词还是总会觉得陌生,每天挂在嘴边的产品到底是个啥?这个词太大太抽象,似乎每个人都会对它有一个合理的定义和解读。作为从业者,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澄清一下自己对于产品的认知心里才会踏实,所以我翻找了flomo中关注的几位业内大佬的一些启发到我的观点,站在他们巨人的肩膀上也结合我的一些经历试着说清楚「产品」这件事。
我打算分三期内容来写,首先是对产品基本的一些认知和概念澄清;第二部分我会整理对需求和用户相关的认知;最后我会聚焦在界面功能以外我们要费力去设计的事情,以及聊聊「产品经理」这个职业。
什么是产品
很多人会觉得产品就是APP,但其实APP只是实现产品的一种方式,产品是用户接受的整体体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没有明确的形式要求。比如在知识付费行业,提供知识分发的平台是产品,帮助读者理解消化知识的内容本身,也是产品。
产品发展的路径
MVP启动——到现场收集反馈了解问题并迭代。产品的起步一定不是重功能的,也不存在从头开始按照规划进展的产品。
不局限于当前产品本身的功能扩充,要规划设计push产品持续往前经营的系统。产品发展的终点是提供给用户的一整套服务和满足业务持续经营的系统。
什么是好的产品
这里采用刘飞老师的说法,好的产品就是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用户价值,俞军老师有一个著名的价值公式:
💡
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迁移成本
用户价值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和市场上其他产品的表现比较出来的。用户的消费总量是恒定的,在无法创造用户的前提下,产品的竞争本质上是争夺用户,所以在看旧体验的时候,要带上间接竞品一起考虑,即看用户把钱、时间、注意力都花在哪里。
此外,这个公式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即便产品的新旧体验存在差值,也不能说就产生了价值,还要考虑一个「迁移成本」。我理解迁移成本的意思是用户从旧体验转到新体验所要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包含:
- 用户在旧产品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例如会员费、积累的经验、声望、资产等等;
- 操作成本。例如新环境的适应新流程的学习,重要数据或资产的转移;
- 心理门槛。习惯的力量相当大,就算新体验带来的操作成本是降低的,心理因素带来的抵触仍然起决定性作用。
反过来想,如果我们不想被其他对手取代,也可以从价值公式中找到防御之道:
- 减少体验差,快速跟进市面上主流功能
- 增加迁移成本,注重让用户在产品内积累资产
好产品衡量标准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有利可图。产品如果不能持续经营下去就算价值再大也毫无意义,必须赚钱才能活下去,而赚钱不光要考虑怎么向用户收钱,控制成本也很关键。
对此少楠有一个可持续业务的价值排序:
💡
创造价值>回报>经营成本
以交付价值为基础,并且需要回报来持续经营。收取合理的费用如果不能cover住成本,那优先考虑成本和体验之间的取舍。
产品和业务的关系
产品不是目的,业务才是目的。以终为始,想清楚业务目的,再决定产品节奏。产品功能只是实现业务目标的其中一环,从功能的节点上考虑业务的上下游还能怎么做扩展和兼容,而非在功能单点上雕花自嗨。
产品往往会成为业务早期的瓶颈点——产品不完成,业务就无法往前走,这个瓶颈点往往能够化简。只要能推送业务往前走或者试错,产品简陋不是问题,这一点设计产品的人ego不能大。
越是短价值链的业务,单一产品能撬动的越多,产品对业务的影响越大,例如工具类产品、游戏产品;长价值链的业务,需要多资源整合,越要关注供给和交付环节,业务占主导地位,产品只是达成和传递价值的介质,例如内容产品、撮合平台类的产品。
运营和产品在思路上的差异
产品:重复造轮子这跟弦崩的很紧,恨不得所有的业务场景都用一个功能来实现。往往导致的结果就是配置项复杂,用户审美疲劳,没有新意。
运营:一个业务场景包装成n个活动,反复刺激用户达到目的,风险分散,相互兜底。
系统角度来设计功能没问题,带来的价值是系统稳定性好,开发人效高。这对B端项目来说是加分项。
而对于C端产品,一个业务场景反复设计不一定是无用功,要多问运营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包装,要达到什么目的,产品在这个场景下还能做什么。
总结
- 产品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用户接收到的体验无关形式。
- 好的产品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创造价值>回报>经营成本。
- 做好单点的产品功能不是终点,还要配合业务可持续经营。
- 任何方法论都是有适用范围的,重复造轮子这个命题上对B段来说致命蛋仔Cc端却有可能是策略。
Loading...